您的位置 首页 旅游

在行走中感悟中华文明 牢固树立共同体理念

  11月21日,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旅游是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各…

  11月21日,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旅游是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各民族相互了解、增进感情的重要渠道。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意见》,决定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以下简称旅游促“三交”计划),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这项计划实施一年多来,得到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旅游业在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各族人民旅游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

  ▲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双龙沟景区梦呜苗寨,游客穿戴民族服饰、学习民族歌舞。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摄

  在行走中感悟中华文明,牢固树立共同体理念

  河南安阳,一片甲骨惊天下。殷墟遗址,游客络绎不绝。人们在车马坑展厅感受3000多年前商朝百姓的生活日常,在商文明展厅领略甲骨文风采,在参观游览中了解中华大地上不同文明彼此影响、交融互鉴的历史。

  殷墟讲解员刘珊珊在这里工作已有13个年头,面向全国各地的游客讲解了7000多场次。殷墟景区成为全国旅游促“三交”计划试点示范项目以来,她明显感到来参观的研学团队呈井喷式增长。

  “我们以甲骨文、青铜器、玉器等文物为切入点,规范充实讲解词,展现殷商文明与周边文明的交往交流过程,阐释殷墟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地位,引导游客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刘珊珊说,许多学员表示,通过实地参观,真切感悟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殷墟一景(资料图)。来源:安阳融媒

  一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引导各族群众在旅游中准确理解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这些特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强大根基。

  ——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实施旅游促“三交”计划,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增进各族群众民生福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对“实证中华文明发展脉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工作作出部署;国家民委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实施“春雨工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边疆行,支持各地与边疆民族地区建立结对合作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通知,进一步加大对“三区三州”旅游服务的消费帮扶力度,鼓励赴脱贫地区开展旅游消费;各地出台关于旅游促“三交”计划的实施方案,明确主要任务,提出具体工作要求;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景区景点及重点公共场所立足自身特点,全方位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重视发展考古文旅。国家民委与国家文物局加强合作,更好发挥文物考古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启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博物馆研学资源推荐项目编制工作,研究提出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丝绸之路文化、大运河文化四大博物馆研学主题,对入选的88家博物馆开展业务指导。各级各类文博场馆瞄准“三交”重点,以增进共同性为目标,打造特色展厅、优化展陈布置、精编讲解词、研发社会教育课程,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以物证史、以史增信,让各族群众“知来处,明去处”。

  ——鼓励打造精品线路、创作文艺精品、研发文创产品,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云南实施民族村寨旅游提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建设1000个特色旅游提升示范村,构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新格局;山东曲阜市把“大一统”思想有机融入孔府、孔庙等景点,对经典旅游线路提档升级,并结合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设计新的研学线路;河北承德市深入挖掘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等文物古迹承载的各民族“三交”历史,对全市5000余名持证导游员进行专门培训,并深度打造《鼎盛王朝·康熙大典》《草原丝路》等文旅演艺品牌,用创新艺术形式展现中华民族对团结统一的追求;新疆吐鲁番博物馆推出火焰山与《西游记》元素相结合的悟空香插、取自阿斯塔那古墓刺绣元素的共命鸟对筷等文创产品,既好玩好看好用,又体现出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旅游促‘三交’计划有力地引导旅游产业发展围绕主线,以推动人口流动、深化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为目标,打造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旅融合产品,彰显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全面提升游客参与度、体验感和获得感,在实现旅游产业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副所长范恩实说。

  在流动中增进了解,促进各民族全方位互嵌

  今年2月18日清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出发大厅热闹非凡,150多位游客作为2023粤蒙“百万人互游”广东首发团成员在此集合,从春暖花开的羊城广州,飞往冰天雪地的青城呼和浩特。

  4天3晚的旅程让游客们直呼:“我们已经爱上了内蒙古,以后会常来。”在此行最后一站内蒙古博物院,游客黄钟一边认真听讲解,一边拍照。“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北方游牧民族策马扬鞭的往事,更深刻地了解到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他说。

  广东、内蒙古两地联合推出的粤蒙“百万人互游”,计划年度互送游客100万人次以上,并在项目合作、数字文旅、招商引资、景区开发、直通航线等方面展开深层次合作,推动各族群众走动更频繁、联系更紧密。

▲2023粤蒙“百万人互游”首发团合影。来源:央视网

  一年来,各地各相关部门以旅游为媒,积极搭建各类平台,营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会环境,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创新平台载体。贵州台江县举办“村BA”、榕江县举办“村超”,以“大众体育+民族文化”的组合火爆“出圈”,不仅实现数十亿元旅游综合收入,还把体育赛场变成各民族大交往、大交流、大交融、大团结的舞台;甘肃、新疆、内蒙古、青海四省区的12座城市建立区域文化旅游联盟,为旅游企业创业创新、交流合作、人才培养等提供平台服务。

  ——营造互嵌空间。新疆和田市引导各民族经营户联合创业、互帮互助,全国各地游客共享美食、同歌共舞,把和田夜市建设成旅游休闲综合体,打造各民族交流“会客厅”;广西把“三月三”等传统节庆变成各民族欢聚的节日空间,吸引广大游客和各族同胞“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饭、同过一个节”;云南着力打破流动上的交通制约,实现村寨互联互通、景点朝发夕至,用“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吸引各族群众来云南、游云南,在云南安家融居。

  ——加强合作共建。上海、新疆、西藏、青海四地相关部门与春秋集团签订旅游包机战略合作协议,将上海消费市场活力与对口地区的文旅资源紧密衔接起来;福建、宁夏两地建立特色线路营销联盟,谱写山海情深新篇;江苏支持东方航空江苏分公司开通南京到伊宁、喀什直飞航线,有力保障 “百万江苏人游新疆” “十万江苏人游伊犁”“万名南京老人候鸟式康养旅游”等活动顺利开展;云南丽江市以丽江古城景区为核心,建设旅游线路体系,成立旅游景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联盟,深化川滇黔十二州市区域旅游合作,实现全国最大组团联盟“云美·云南”落地丽江。

  ……

  “旅游业的发展激活了地缘、业缘、趣缘等社会关系,通过旅游中的交往交流交融实现了价值共振共创共生,推动各民族在思想和行动上实现全方位互嵌。”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燕琴表示。

  在联动中繁荣发展,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昆仑流韵,丝路焕新。行走在新疆喀什古城,一座座古朴精致的民宿丰富了古城的生活气息,其中,沙拉麦提古丽·卡日开办的“古丽的家”人气很高。

  “30元套餐好吃不贵,268元房价始终如一。”作为喀什古城开办民宿第一人,沙拉麦提古丽·卡日说,亲民的价格、高品质的服务让这里有了很多“忠粉”,不仅家里爱跳舞的老人司马义·萨迪克成了“网红爷爷”,院子里那株60岁的无花果树也成了“网红果树”。

  在不远处,郑州青年王玮开的民宿也宾客盈门。几年前,她来喀什旅游,一下子爱上这座古城并决定留在这里,从游客变成创客。

  ▲在新疆喀什古城景区“古丽的家”旅游家访点,演员在随音乐起舞(9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喀什市将“文化润疆”“旅游兴喀”与旅游促“三交”计划融合推进,探索景城融合、居游共享的发展模式,持续激活旅游经济,带动群众就业增收,以文旅市场之繁荣,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今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疆十大案例,喀什古城景区以保护性改造古城、建设性打造景区位列其中。

  一业兴,百业旺。一年来,各地各部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带动就业、增收富民、凝聚人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各族群众。

  ——促进就业增收。宁夏实施“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发挥闽宁协作优势,打造集非遗传承、乡村旅游、主题民宿等于一体的新业态,加强培训指导,不断提升群众发展能力;湖北恩施州完善“康养旅游+民族团结”产业体系,建立龙头景区带动、乡村旅游拉动、产城融合撬动、综合改革推动机制,带动各族群众吃上“旅游饭”;四川甘孜州探索“企业+资源”“股份+资产”“就业+保险”的景区开发模式,辐射带动周边乡村改善发展环境,实现“资源变资产、牧区变景区、牧民变股民”,让更多农牧民群众分享旅游发展红利。

  ——拓宽发展路径。北京加大文旅援疆投入,开通北京至和田直达航线,有效缓解南疆对外交通滞后问题,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到新疆投资兴业,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湖南湘西州大力推进文旅、茶旅、农旅、体旅、工旅融合,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对湘西州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75%,带动50多万名从业者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增强精神力量。西藏把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建设特色村镇与发展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景区建设、旅游发展、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广西防城港市发挥各类旅游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打造一批旅游特色村,培育一批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并依托各类基地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游活动。

  ……

  “我在新疆策勒县阿克其格村做调研时认识了一位维吾尔族青年阿依古丽,旅游业的发展,使她从最初连普通话的‘5万’和‘50万’都分不清的牧民,成长为能用普通话完整表达自己思想的旅游致富带头人。阿依古丽曾饱含深情地抄写了这样一段文字:‘民族团结了,大家齐心一致了,任何势力都无法破坏我们美好的生活……让我们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吧!’在民族地区,还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案例。旅游从根本上改变了一个人,让他们从封闭走向开放,增强了对祖国大家庭的认同感。”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戴学锋说。

  山水有相逢,来日皆可期。旅游促“三交”计划实施一年多来,越来越多的人看山看水看锦绣神州,相知相交结深情厚谊。在你来我往的流动中,在彼此欣赏的互动中,各民族兄弟姐妹越走越亲近,中华民族大家庭越来越和美,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有力。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中国科技观察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ews.imgmg.com/post/143886.html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