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房产

推出“认房又认贷”政策后 房价会不会涨呢?

  开始刺激房地产了。   各方面都已经明确,房地产是国民支柱产业,在它的背后,是建材、水泥、家电、建筑、家居、装修等一大批产业链…

  开始刺激房地产了。

  各方面都已经明确,房地产是国民支柱产业,在它的背后,是建材、水泥、家电、建筑、家居、装修等一大批产业链。房地产一蹶不振,后面的配套产业链都会跟着产能萎缩,就业环境就更不必说了,只会变得更差。

  建筑是一个低门槛的劳动力密集产业,小学毕业就可以干建筑了,能够吸收大量的低学历就业人群。别看中国本科大学生已经到了遍地走的地步,这是因为90后、00后的大学毕业生特别多。可是,就业不只是90后、00后的事,还有70后也需要一份工作养家糊口。其中,70后是中国农民工的主体人群。到了这个年纪,很多电子厂已经不要他们了。电子厂永远不缺年轻人。

  这些70后的农民工怎么办呢?主要就是靠搞建筑,干工地。

  中国建筑工人超过8000万,依托于房地产、建筑工程而养活自己。当房地产开工量大幅缩减的时候,很多农民工就只能回家了。在就业率的统计上,农民工是没有被统计在内的。理由是,农民有一亩三分地,有土地,就永远算不上失业。可真实情况是,农民工的失业率很可能比大学生失业率更高。

  房地产的重要性不需要多言。我国房地产的矛盾在于,供需结构的不平衡。一边是,房子多到卖不完,另一边是,年轻人买不起房。不是没有房子住,而是房子价格太高了。对已经提前致富的人而言,没有购房的需求了。可有购房需求的人,买不起房。

  要解决买房的问题,首要的是解决就业,提高大家的收入。可要提高就业,改善经济,又得把房地产盘活。当下,就到了一个需要盘活房地产的拐点了。

  政策出台了很多,一个最受人们关注的就是:“认房不认贷。”每次祭出“认房不认贷”这个大招的时候,房地产就会迅速反弹。它的主要内涵是,你原来买了一套房子,就算你卖掉了,再买第二套,也属于是二套房,首付比例就得攀升到40%,利率也会上涨1.2倍。但现在呢,你只要名下一套房,就还是可以享受首套房的贷款政策。

  理论上来说,如果你有改善的需求,你可以卖掉旧房,在全国范围以内买一套新房。比如,你以前的房子在小城市的老家,现在你想换个大城市生活。你就可以卖了老家,去大城市买一套新的。

  房子还有没有升值空间呢?答案是:有。核心地段的稀缺优质房产在经济的持续增长中,依然具有不俗的升值潜力。

  不过,这主要激活的是刚需性购房。比如,有些人原来在长沙某单位工作,已经买了一套房了。但后来升职了,调到上海去工作了,收入也更高了。如果不打算回长沙的话,就可以把长沙的房子卖了,或者转移到爸妈的名下,自己在上海重新买一套。这种也算是刚需。虽然需求不多,但是可以激发出来的。

  你卖房的时候呢,免除增值税和契税,就能降低交易成本,一套房能省个好几万块。

  还有一些人,原来上大学的时候,爸妈就给他在本地买了房子。可孩子毕业后,去了大城市工作,发展得挺不错,就不想回老家了。那他积累一笔积蓄,也可以在大城市安家了。队长就有一个大学同学,在长沙念大学时,爸妈就给他在长沙买了房子。毕业后,他去了深圳,入职了华为公司,这种政策对他就是有好处的。

  队长还有一个同学,刚毕业,爸妈就给她在老家买了房子。当时,爸妈觉得是对孩子好,送了孩子一套房。可孩子毕业后发现,自己的第一套房名额怎么就这么稀里糊涂地用了?她不想回老家,她想在别的大城市安一个新家。可她第二套房首付要40%,利率也比第一套高得多,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队长在这里说一句,买房真的是大事。在孩子没有打算成家之前,不要轻易把老家的房子挂在孩子名下。

  但现在好了,浪费了首套房名额的年轻人,可以把老家的房子转到爸妈名下,自己再去别的城市享受首套房的待遇了。这里面也能刺激不少购房需求。

  这些主要都是刚需购房,是给自己择一座城,安一个家。以前认房又认贷的政策,确实限制了很多年轻人的选择。

  那么,推出“认房又认贷”政策后,房价会不会涨呢?在队长看来,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信号。它代表着,中国房地产已经进入拐点。各地都会因城施策,刺激房地产。但是呢,不是每个城市刺激都有用。在队长上述的两个案例中,大家可以发现,年轻人都喜欢往大城市跑,一二线城市跑。

  不管是刚需购房,还是投资性购房,它都首选在大城市。也就是说,这一轮的房地产刺激,不会像以前一样,带来房地产的普涨。它更有利于让人口向大城市集中,进一步推高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这一轮的房地产刺激政策,主要就是围绕大城市、特大城市而展开的,让人口、资源、经济更加集中,进一步强化大省会和经济大市。

  对刚需购房者而言,会有越来越多的利好,包括利率下降、公积金贷款额度提升等,降低年轻人的购房成本。

  银行需要做出更多的让利。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中国科技观察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ews.imgmg.com/post/142774.html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